ob欧宝体育
联系我们
CONTENT US
让生活更美好是城市更新的根本
时间: 2024-08-21 14:48:23 | 作者: 打钉枪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截至2020年底,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3.89%,一些东部沿海城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但是城市部分存量空间的功能品质与现代化建设还不相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譬如,公共空间不足、人际关系疏离、文化记忆消减等,这些城市生活体验的不适感会对社会心理产生较大影响。鉴于此,实施新一轮城市更新行动,应积极回应城市居民社会心理需求,通过优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加强城市设计和创意、保留和延续城市文脉,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优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增强居民的获得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时期,城市公共空间被大大压缩,一排排高层建筑高耸入云,城市道路密密麻麻,侵占了城市公共绿地和活动场所,使居民的活动空间越来越狭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离,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因此,未来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之一应是打造更具普惠性的公共空间,以功能性改造为重点,完善生活功能,补齐公共设施短板。一是优化提升公共空间的有效性。比如,利用城市小空间打造街区“口袋公园”、建设公共文体场所和社区活动场所等,为居民的休闲娱乐和社交提供场所,打造人人享有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现公共空间的公平享有,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公平感。二是优化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满足全体居民尤其是社会弱势人群的生活需求,增强城市亲和力。比如,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为广大居民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的日常通行提供方便。为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进行人居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以“一米的视角”打造公共空间,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为残疾人打造无障碍城市,解决城市盲道被占用被毁弃的问题。保障人的平等,尊重人的尊严,维护人的权益,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总之,未来城市更新要多在细节处下功夫,多做“友好型”规划,满足城市居民的不一样的需求,提升居民的获得感。
强化城市设计与创意,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功能化”一度是城市规划的通行模式。然而,商业、行政、住宅、文教、游乐园和产业园区的区隔,除了给城市带来发展和秩序外,也给居民带来一些困扰和不便,甚至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和被排斥感。“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应着重对城区内功能偏离需求、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品质不高的存量片区进行挖潜提效,提升功能品质。一是强化城市设计和创意,提升城市更新中规划的品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通过对核心区域存量实体和空间进行升级改造,改变其区域老化的现状,最大限度挖掘区域价值,提升核心区域形象,支撑新兴起的产业发展,使其重新焕发活力,甚至成为城市的一个亮点和标志,通过共同建设,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融入感。二是强化城市设计与创意,提升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度,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城市更新除了对现存实体和空间做改造,提升城市的功能外,应加强城市的设计和创意,避免城市更新与建设的同质性。比如,打造个性化的旅游城市、艺术社区、田园小镇、汽车小镇等,坚持包容性发展理念,让每位居民都能寻找自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使城市生活由枯燥乏味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城市更新需要对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和休憩环境等进行科学设计,丰富城市生活内容,满足居民的不一样的需求,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延续城市文化精神遗产,增强居民的认同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城市有机更新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城市更新如何在改善城市功能的同时,保持原有建筑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做好“保留”和“延续”城市文脉这篇文章,对于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非凡意义。正如“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随着大建设大拆迁,人们失去的童年居住地和大半生生活过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原乡”,同样会产生“乡愁”,其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密码。对个人来说,记忆最大的作用在于保持心理的连续性,记忆使人们保持身份与认同的统一,如果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就易产生个体自我认同危机。同理,城市作为有机体,城市记忆就是要保持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的身份特性。对城市进行“拆迁重建式”的更新,就会导致城市记忆被中断、个性特征被消解。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不仅要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还要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延续城市精神价值,而且要重视对城市文化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审美等软件进行革新,来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标识。总的来说,城市更新需要的不仅仅是硬件建设,更多的是对文化及社会心理的延续,这有助于缓解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社会焦虑,使人们心灵有所凭依,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王丽萍)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对照打仗标准 夯实每一个细节
下一篇:促进青年就业怎样打开新空间